如何成為一個好的創投

--

作者: Fred Willson/AVC.com

原文網址: https://goo.gl/qHqzLq

譯者: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 郭庭安

譯者前言:

風險投資,一個獲利高、影響力大的行業,讓許多有雄心壯志的人心嚮往之。許多風投家是由創業家或企業經營者轉戰,但本文作者認為未必要有實戰經驗,企業外部的顧問、投資人等角色,因為沒有過去經營經驗的包袱,通常思考更具策略性,更能夠適應風投這行一心多用的工作特性,反而能成為頂尖投資人。

本文:

在風險投資這行,多的是在職涯中、晚期由創業家、經營者轉換跑道的投資人,從70年代的Gene Kleiner和Tom Perkins到千禧年代的Marc Andreessen和Ben Horowitz,這些知名的風險投資公司是這行的標誌性人物,也是他們造就了今天的矽谷。

每當有年輕人問我進入風險投資這行最好的方式是甚麼,我會這樣回答:「在二、三十歲的時候去創業,然後四、五十歲的時候轉戰風險投資」。這真的是入這行的好方法,你累積了特定領域的專業知識、營運經驗還有人脈,能夠幫助你贏得生意,並透過這種方式幫助新創企業。

這個建議唯一的問題是,我自己並不是走這條路的,Mike Moritz也不是如此,Jim Breyer、Bill Gurley、Peter Fenton這些大頭也不是,我大部分在USV的合夥人也不是,絕大部分頂尖的風險創投家都不是如此。當我認知道這個事實後,曾經仔細思考過這個問題;幾周前,在麻省理工學院的演講中,我在會後問答環節對此有深入的討論。

在我看來,有太多的理由可以解釋為甚麼大部分最頂尖的風投,至少在我這個世代,並不是由創業家或是經營者出身。

第一個理由是「避免自己跳下去做營運的衝動」。Jerry Colonna曾經分享過自己在Flatiron第一次加入董事會的經驗:在跟我一起創立Flatiron Partners之前,他是企業的經營者,他在公司的的草創階段就加入董事會,當時也有幾家很有經驗的風投參與其中,每次公司在任何問題上掙扎,Jerry總是想要跳進去幫忙,後來有個資深風投看不下去,跟Jerry說:「你已經不再是公司的經營者了,應該放手讓他們經營公司」。我自己就不會有這樣的困擾,我從來沒有擔任過經營者,除了大學剛畢業的時候曾經在工程公司短暫做過兩年,我從來沒有在新創公司或一般公司任職過,因此我不知道如何去管理一個團隊、經營生意、領導公司,但我知道如何管理那些熟悉此道的人們,讓他們去做。我和Jerry不同的背景使我們天差地別,而我認為沒有實際營運經驗的風投反而會更尊重公司經營者,這點很重要。

第二個理由是「策略性思考」,我認為策略和執行是一體兩面,策略就是要設定執行的不同階段,大部分我認識的優秀策略思考者都不是公司的經營者,而是顧問、分析師、投資人或領域內的專家。不知道為什麼,聰明絕頂的策略家常常是很差的經營者,但所有最頂尖的風險投資人都是聰明的策略家,他們明白新興市場中哪塊有價值、了解如何最早接觸那些戰略定位良好的公司,並且引導這些公司去贏得市場。

第三個理由是「做一個投資組合的玩家」,經營者一次只做一件事,但風投一次做很多事。有段時間,我試著要贏得一個案子,同時在做另一間公司的併購案,擔任了第三家公司的戰略顧問,還幫第四家公司制定新資計畫,又擔任了第五家公司的董事。這是風投家典型的一天,你必須熱愛一心多用,喜歡這樣多角化的工作風格,你並不深入參與每件事但你每件事都有所參與。

我並不是說創業家或經營者不能成為優秀的風投家,事實上他們完全可以。正因為有像Kleiner Perkins這樣,把創業家風格帶入風投這一行的投資人,矽谷才因此成為世界上最適合創業的地方;波士頓之所以輸給矽谷,就是因為他在70、80年代開始變得太財務導向。

我這篇文章想說的是進入風投業的另一種方法,做投資、顧問、作家也是一條很好的路,在有些情況下甚至更好,你只需要看看那些頂尖的投資人就會明白了。

譯者簡介:

郭庭安 臺灣大學工商管理學系

臺大工管系畢業,實習時闖過科技業市場開發也待過交易室、做過證券研究,周周轉轉最後還是不能免俗地去外資金融展開菜鳥職涯。成長於台北,心懷世界,在巴黎高等商學院交換後深受衝擊,期許自己做個能在世界舞台打拚的臺灣女孩。

--

--

創業創投經典文章

交通大學學生及科管所兼任助理教授楊志偉所協力的計劃,翻譯由頂尖創業家及創投在新創點子發想,產品開發及市場驗證,客戶經營及業務管理,融資等方面的建議。